
鍾隆琛助理教授: 蔬食的美善價值與生命教育:一個哲學進路的探索 (2)

簡要內容:
本計畫第二年將進一步從「美學的向度」回答「人是否要蔬食?」本計畫將指出:它很可能是接續「道德的向度」更後設地回歸「生命(人)的本質」的探索,也就是進一步透過「蔬食可能是美的」(美學的理由)來回答「『蔬食可能是善的』(道德的理由)是如何可能?」
第二年預計仍先以讀書會方式,研讀資料與議題則鎖定在哲學家關於「生活美學」、「簡樸哲學」的討論,目標則是梳理出「蔬食可能是美的」,並盡可能整理、發表至專業期刊。預計將會有幾個發現(創新的成果):首先,可能延伸傳統美學的討論,包括從「藝術」延伸到「生活」、從「形式」延伸到「內容」,以及從「感受」延伸到「人格」。再者,上述延伸,可能同時讓我們回歸藝術(美)的本質、生命(人)的本質或真實的自我。最後,預計整合這兩年(兩個向度),本計劃預得得出如下結論:
「蔬食」不是一個名詞(對每人來說固定不變,或有標準答案),它是一個動詞—飲食行為(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選擇,並沒有標準答案)。
飲食行為究竟要不要選擇蔬食,本身是一個價值評估的問題,這類問題的特性本即具兩難(左右為難、難以抉擇)並沒有標準答案。那麼本計畫預期達到什麼呢?本計畫很重要的是,預期能提供一個人類「重新思考」(哲學進路的探索)人類飲食文化的場域。讓主張「人要蔬食」的,尊重「蔬食」可能的壞處,重新思考自己認為的理所當然;同時,也讓主張「人不要蔬食」的,也尊重「蔬食」可能的好處,重新思考自己的認為的理所當然。因此,本計畫並無意標舉「蔬食」為標準答案;當然,最終還是要作出抉擇(答案),只是它是由每個人自己價值評估之後作出的抉擇(答案)。
不過,本計畫雖無意標舉「蔬食」為標準答案,卻隱涵這樣的預期:提供「蔬食有可能是善的」、「蔬食有可能是美的」兩個理由,至少希望人類不要太早將「蔬食」排除在選項之外、至少將「蔬食」可能的好處也納入思考之中,而不是不假思索地將「葷食文化」視為理所當然(當然,即使納入這樣的選項,最終的決定仍沒有標準答案)。總之,透過這樣的衝撞,讓人類進一步重新省思「葷食」的可能性、進而重新評估「生命」(這同時也是在重新評估「人」),從而讓生命教育的關懷與實踐盡可能圓滿、成功,才是本計劃真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