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玟玲副教授: 飲食與幸福 – 食存五觀的修證意涵與要旨
壹、研究主題說明:
「一切眾生,皆依食住」[1],飲食是維持生存與發展不可或缺的資糧。確保糧食安全繼之以實現健康生活及人類福祉,是聯合國永續發展優先考量的二大目標。關注人民的飲食需求早在古代中國就是王者治世的重要考量[2]。當今西方哲學家亦提出:「所有人類都追求幸福的人生……慎選飲食對達到這個目標是必要的」[3]。「幸福是人類共同的願望」已被當成公理(axiom),離苦得樂亦是佛教行者的終極目標。然不同於一般人以順遂世間欲求為幸福,印順導師指出,離我執、愛染、憂苦、生死繫縛的涅槃境界才是佛教幸福的歸趣[4],而其實現則需依正見為導、依正法而行,透過智慧與德行的統一,即「中道德行」的修持踐履方能達成[5]。
雖說修行不離日用間,然早午齋特選為佛門每日五堂功課的其中之二,可見飲食在佛門修行中的重要地位。《百丈清規》是佛法傳入中國後,首部為維護佛寺組織之建全運作並守護住眾用功以安心辦道而設立的隨方律儀。《清規》緊接坐禪參禪之後即對飲食齋粥有所指教。別於傳統的「食不淨想」與「食不樂想」[6]但不離「食為行道,不為益身」[7]的宗旨,《清規》所教示的飲食觀法,既具緣起依他之事相,亦備平等無礙之理體,除為自行亦兼化他。[8]《清規》中所示的「食存五觀」,行者處中而食,體悟施者、受者、所施三者悉皆本空,從而契入事理無違的般若深意,其中的修證意涵與修持旨要,即是本研究想要探索的議題。
貳、研究背景:
戒、定、慧是佛門修行的核心,傳統修持工夫「依戒生定、因定發慧」次第深入與開展。然漢傳佛教的圓頓法門(由其禪宗)主張即戒即定即慧一心圓成:「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9]。對戒定慧的關注不再偏重於行相,而在心的運用及本性實相的契悟。過去以收攝六根六識的定靜修行方式轉變成「不離世間覺」、「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動而不染的修行,據此,趣入菩提涅槃的修行場域也從遠離塵囂的阿蘭若或禪堂擴延到紅塵世俗及出坡作務的一切處所,修行者也不限於剃法的出家眾亦普及一般居士。
佛門五堂功課,早午齋是其中之二。佛門「齋食」原指「過午不食戒」,以「齋」原為「不非時食」之意,「齋」亦有「清淨」、「潔」、「戒」之意,故「齋食」即透過節制飲食以令身口意等三業清淨。漢譯主要律典如《四分律》、《梵網經菩薩戒本》中,均載有僧尼飲食所應遵循的軌則,爾後禪門祖師所立的《清規》及律宗大德所編篡的《毗尼日用》亦提點齋食當下該有的覺照工夫,〈食存五觀〉即是《清規》及《日用》中所明訂具體的觀行法門。佛寺食堂(又稱五觀堂)大門上亦常掛有「五觀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的提示警語,告誡大眾食用齋飯時要念念起觀,念念在道,以免空過一生難逃業果。
佛門中有不少僧眾是經由在大寮(廚房)為大眾備辦齋食等作務的焠煉而後證悟的。《百丈清規證義記》指出大寮作務是佛陀與天人所讚嘆,是智慧福德雙修的法門,此中工夫不下於禪堂坐禪,其更舉六祖慧能、溈山靈祐和雪峰義存為例證[10]。相傳菩薩化身的寒山與拾得在天台國清寺時,亦在大寮與食堂任執。《證義記》中列舉承擔廚房齋務該遵守的軌則,並指出大寮執事是苦差事,當中用功的差別是「愚者用力,智者用心;愚修福,智修慧」。[11]齋食作務事實上也是修慧的門徑。
參、研究目的:
齋務飲食作為佛門重要的修行工夫,它不只是個人戒定慧的持守與修證,亦牽涉到修行者與供養者、食物乃至生長食物之大地間的連結關係。從「食不淨想」、「食不樂想」到「食存五觀」實展現了佛教從離棄世間到融入世間在觀念與修行方法上的轉向。然而,齋食作為一種修行的工夫,其觀行的內涵為何,當中戒定慧如何交涉,如何透過齋食而達致心的解脫,這些問題在學界尚未獲得關注。
本研究將透過爬梳毗尼律典、禪門語錄及祖師著作,探索「飲食」在漢傳佛教修行中所扮演的角色,即:行者如何從對飲食的深觀,以及準備齋食與食用齋飯的日常軌則中,開展出對世間緣起無盡的整體觀,最終體證世間事相與出世理體不一不異的平等觀?後續將更一步地與西方哲學家Arne Næss在深層生態學中所謂的無我之我的自我實現作一個對照比較。
再者,本研究亦是為了釐清證嚴法師所謂:「慈濟人要努力淨化人心,人心淨化要先從調伏口欲做起」[12]。如何從調伏口欲達到淨化人心的修行目的?法師在在處處強調慈善的目的不是救濟而是為了救心,是為了淨化人心,透過淨心利他以締造世界永久的幸福和平,是慈濟志業立名的意涵及運作的核心宗旨[13]。因而,如何在飲食這一日常生活的行持中達到淨心,最終實現人間淨土的目標,佛門行者的觀行思維與行為修持是值得探究的課題,我們亦可從中學習其修證的工夫進路。
肆、研究的重要性:
二十世紀中葉後,環境災害事件層出不窮。面臨環境惡化及環境對人類的反撲等等問題,當代的學者專家反省人類在追求生活改善與快樂福祉的歷程中所建構的錯謬價值觀、自然觀與世界觀,其造成人與其它生物及環境間不平等的關係,以及對立與衝突。「所有人類都追求幸福的人生…慎選飲食對達到這個目標是必要的」。食物來自環境,在達致幸福的歷程中除了慎選食物,更重要的是我們的觀念,「我們如何對待自然環境,完全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人與自然間的關係。」[14]
〈食存五觀〉由禪宗高僧百丈懷海所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百丈禪師所引領的農禪修行典範。禪門以心悟為宗,所悟之境為人與宇宙不一不異、個別為整全互攝互融。若能從作務與齋食的事相深觀中尋覓出古德所運用的觀行脈絡,將有助於今人從每日所必需的飲食中重新認識與建構人與自然的互動關係。
伍、方法、步驟與進度:
本研究採文獻分析法。計劃第一年,將透過爬梳戒律毗尼、禪門語錄及祖師著作如《宗鏡錄》等文獻,收集、整理其中與飲食相關的軌則、公案及義理教示,從中分析對齋食的不同觀法、不同觀法所趣向的目的、觀法轉變的理據與時空條件,以及飲食與覺知力的深化與超越。
第二年,將爬梳慈濟文獻,整理並分析證嚴法師對「茹素」、「克己復禮」和「多用心」等議題的教示,從中探討其如何從「茹素」的行為事相連結到心性理體的修證,即如何從「做就對了」到「人格成佛格成」的工夫進路。此外,亦將探討現代社會的飲食條件與環境觀念,相較於過去,在透過飲食來實踐修行工夫上的優勢與劣勢。
[1] 《大集法門經》卷1:「謂一切眾生,皆依食住,此為一法。如是等法,佛悲愍心,廣為眾生,如理宣說,而令眾生,如說修習,行諸梵行,利益安樂天人世間。」(CBETA 2021.Q4, T01, no. 12, p. 227c1-4)
[2]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shiji/li-sheng-lu-jia-lie-zhuan/zh。
[3] 王瑞香譯(2005)。Michael Allen Fox 著。《深層素食主義》,頁x。北市:關懷生命協會。
[4] 《學佛三要.佛教的涅槃觀》:「涅槃,是沒有人與我等種種分別。所以了解涅槃,非從生死苦果(即小我個體)的消散去了解不可。入了涅槃,如說永恒,這即是永恒,因為一切圓滿,不再會增多,也不會減少,也就不會變了。說福樂,這便是最幸福、最安樂,永無苦痛,而不是相對的福樂了。要說自由,這是最自由,是毫無牽累與罣礙的。沒有一絲毫的染污,是最清淨了。所以,有的經中,描寫涅槃為「常樂我淨」。這裡的我,是自由自在的意思,切不可以個體的小我去推想它。否則,永久在我見中打轉,永無解脫的可能。」(CBETA 2021.Q4, Y15, no. 15, p. 234a1-7)
[5] 釋印順(2003)。《佛法概論》,〈中道泛論〉及〈德行的心素與實施原則〉。新竹:正聞。
[6] 《大方等大集經》卷33:「云何修集食不樂想?若有比丘執持鉢時,如血塗髑髏,爛臭可惡蟲所住處。若得食時,應觀是食如死屍蟲。若見麨時如末骨想,得飯漿時作糞汁想,得諸餅時作人皮想,所執錫杖作人骨想,得乳酪時作膿血污想。若得菜茹作髮毛想,得種種漿作生血想。憍陳如!若有比丘作如是觀,是名於食不可樂想。」(CBETA 2021.Q4, T13, no. 397, p. 227a17-24)
[7] 《大智度論》卷68〈47 兩不和合品〉(CBETA 2021.Q4, T25, no. 1509, p. 537c23)
[8] 齋堂功課念念作觀,從聞板聲時念想世尊成道弘法的典範(佛生迦毘羅,成道摩竭陀,說法波羅柰,入滅拘絺羅),提醒自己食此缽飯亦當如是;食用當下繫念五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忖己德行全缺應供,防心離過貪等為宗,正事良藥為療形枯,為成道業應受此食);齋前受食,願想一切眾生以禪悅為食得法喜充滿;齋訖洗缽,觀想平等施六道眾生悉令飽滿。參考:《勅修百丈清規》卷6,(CBETA 2021.Q4, T48, no. 2025, pp. 1144c27-1145b6)
[9]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CBETA 2022.Q1, T48, no. 2008, p. 358c12-13)
[10] 《百丈清規證義記》卷6:「雪峯飯頭,溈山典座,古德芳風,於今未墮。攝爾狂心,慎爾口過,運水搬柴,母忘者箇。堂內坐禪,堂外禪坐,誰知傳衣,不離碓磨。故此行門,佛天所喜。」(CBETA 2022.Q1, X63, no. 1244, p. 452a16-19)
[11] 《百丈清規證義記》卷6,(CBETA 2022.Q1, X63, no. 1244, p. 452b19-20)
[12] 釋證嚴(2021)。《宗教:人生的宗旨,生活的教育》,頁82。北市:靜思人文。
[13] 2012/9/27 大愛電視台,人間菩提,第5194集,「有朋遠來互交流」。印尼六大宗教代表來參訪慈濟,有位天主教神父問到「慈濟」是什麼意思。證嚴法師對自己所創設志業體名稱的說明:「『慈』是給予天下人幸福平安;『濟』是給予人所缺乏的。不但要教富濟貧,還要濟貧教富。」法師更進一步說明:慈濟不但要做慈善工作,也要引導人進入佛法。在事的方面是救貧,在理的方面是教富;也就是藉佛教的力量來改造人生,淨化人生,成為人間現世樂土。
[14] White, Lynn (1967). The Historical Root of Our Ecological Crisis. Science, 155(3767), 120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