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德教授: 不殺生vs. 三淨肉:佛教為何主張素食?
研究背景
2019年底在中國大陸武漢地區爆發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以來,迄今已兩年半,雖然各地已研發和接種疫苗,但隨著各式變種病毒陸續出現,實難以全面性有效的控制掌握,給人「防不勝防」之感。面對疫情蔓延,各宗教領袖亦提出呼籲或建言,一方面安定、慰藉人心,另一方面也藉由宗教觀點提出解決之道,慈濟志業創辦人證嚴法師即是一例,以素食為疫情蔓延的靈方妙藥。本計劃呼應證嚴法師「大哉教育」的疫情開示,探討佛教的素食觀點,以為慈濟「推素」作法義上的論述並助於素食的普遍推廣。
此外,佛教明顯主張「不殺生戒」,但就佛教文獻的記載,佛陀是允許吃「三淨肉」──眼不見殺、耳不聞殺、不為己殺(或者不疑之殺)[1],相傳提婆達多之苦行主義提出不食魚肉的嚴格素食,也不為佛陀所接受;是以「三淨肉」的傳統說法,或多或少成為推素的阻力,廣大的佛教徒也因此未必吃素。
如何在佛學義理層次上,審視「三淨肉」之說,進而論究素食之於佛陀教法與佛教修行的關係,成了可注意的問題。就歷史而言,佛教傳統雖未全然主張素食,[2]然本研究認為,佛教的素食觀未必僅從文獻典籍找答案,這除了是「實然」的史實問題,也是「應然」的價值問題,於此即關涉到宗教理想、宗教關懷、宗教情操、宗教使命、宗教修行等向度的理解(如「食存五觀」即是)。是以本研究計劃預計從佛學核心教理出發,整體省思佛法對素食的看法,以平議佛弟子不用吃素乃至不需鼓勵素食,而可食「三淨肉」的既定認知。
研究目的
1. 探討佛教對茹素與食肉之間的基本主張,究明佛陀本意是否主張素食,以及如何平衡「三淨肉」可食之說法。
2. 釐清及確認佛教本身對於素食的立場和觀點,使能裨益於推素運動的開展(減少來自佛教內部的阻力)。
研究主題說明暨研究觀點
我佛慈悲主張「不殺生戒」以及茹素護生,於此同時又有「三淨肉」可食之說,兩者看似矛盾乃至衝突的說法,該如何得到一致性的理解?本研究初步認為,佛陀時代沒有以素食來規約,背後有諸多考量(如托缽乞食文化),而有其脈絡背景與時節因緣;然若從大慈大悲、利樂一切眾生的觀點來解讀,「三淨肉」或僅是一種方便施設,而未必能視之為理所當然,兩相權衡佛陀內心的寄望當是素多於葷。[3]換言之,就「三淨肉」而言,佛陀並非主張可以肉食,主要是「通融」肉食,如大乘經典所說「三種淨肉,隨事漸制」[4],在特定因緣條件下遷就現實予人方便;嚴格說來所謂的「淨肉」,可能僅是「眼不見為淨」,實則不難想像屠宰所受之苦。
佛陀時代沒有規定素食,不代表素食的否定,[5]不方便吃素未必是不吃素,不方便其一是因托缽受供,以平等心、無分別心接受一切信眾的虔誠布施;如此吃肉多少是「不得已」,存在一定的道德兩難,若可以自由選擇應是傾向素食的。而且即便肉食,也是相當節制的,僅許吃「三淨肉」而不是恣意妄食,且要觀察確信是否真為「淨肉」。[6]是以素食雖「教證」不足,但「理證」卻得以支持;佛陀認同素食、甚至主張素食,積極而言是為了慈悲護生,消極而言是為了戒殺止貪。事實上,藏傳、南傳雖沒有素食的傳統,但相信仍是鼓勵素食、肯定素食的,即便時空因緣不允許或不方便,有些道場及僧人仍有意識的減量食用。[7]
總之,慈濟「推素」運動所面對的挑戰,亦有可能是來自於佛教內部,如「三淨肉」說法即是其一。素食是否為全體佛教修行所必須,「三淨肉」是否如大乘佛典所言僅是權巧方便,還是如實之語,不同的經教範式會有不同觀點,亦成為素食推動所必須探討的,本計劃即對此作深入之研究。
研究情況暨文獻介述
對於素食相關論述不在少數,在教門內部的素食推廣,各佛教團體皆有相關開示或言論表述,[8]多年來亦有一些專書或學位論文發表,以下依歷史性、比較性、倫理學、社會實踐四種分類素食研究例舉如下:
一、歷史性研究
1. 康樂《佛教與素食》(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
2. 徐立強《梁武帝制斷酒肉之主張與中國佛教素食文化之關係》(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3. 鄭心如《《入楞伽經》〈遮食肉品〉之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4. 方廉豐《中國素食文化與漢傳佛教關係之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
二、比較性研究
1. 陳春吟《動物道德地位:辛格及雷根與佛教之比較論述》(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2. 黃信博《Peter Singer、Michael Allen Fox與Daniel A. Dombrowski素食主義論述與比較》(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3. 黃玲慧《臺灣素食者的宗教認同與理念:以佛教、一貫道、民間宗教為例》(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12)
三、倫理學探討
1. 黃琳洪《從倫理關懷探究素食主義》(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2. 溫郭翊羚《從辛格動物解放理論探究素食主義》(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4)
3. 藍紹源《「肉食」或「蔬食」?─佛教倫理學觀點的批判反思》(東海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7)
四、社會實踐
1. 張玉秀《宗教與環保─臺灣佛教素食的理論與實踐》(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10)
2. 溫永利《成為素食者的轉化學習過程:以環保素食者為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除歷史性、比較性、倫理學、社會實踐等,不同著重取徑的素食研究外,另有綜合各種向度的研究,例如Bodhipaksa之Vegetarianism(Windhorse Publications, 2004;中譯本《佛陀吃肉嗎?》法鼓文化2004)一書從農場動物所受之苦、人類殘忍對待動物、佛教徒的倫理觀、素食的好處,以及常有的疑問如佛陀是否吃肉、肉食和慈悲心等關係來作探討。
在專書和學位論文外,其他相關期刊論文如李正宇<晚唐至宋敦煌僧人聽食「淨肉」>(《敦煌學》第25期,2004/07,頁177-194);紀志昌<六朝佛法與世教交涉下的戒殺論述>(《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5期, 2014/09,頁41-94);蔣勁松<豐子愷護生思想的內在矛盾及其演變>(《法印學報》第四期,2014/10,頁91-108)等。在國外相關研究上,例如:James Stewart, Vegetarianism and Animal Ethics in Contemporary Buddhism (Routledge, 2018);Geoffrey Barstow, Food of Sinful Demons: Meat, Vegetarianism, and the Limits of Buddhism in Tibet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7)等,依著佛教脈絡來進行探討。至於不限於佛教脈絡的研究,而可謂是一種普世性運動的思潮開展,相關文獻更是不計其數,如可見Laura Wright,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Vegan Studies(Routledge, 2021)。
以上雖都關乎素食之研究,但皆不是以「三淨肉」為研究主題,即便涉及於此,主要的探討仍是史學為主,而於本研究採取的路徑不同;本研究所著重的討論向度,乃是從佛教義理本身出發,就佛學核心思想探問其素食立場,以「法」的精神內涵來審視此問題,同時回應「三淨肉」當如何作解,分析相關背景脈絡及施設考量,以期有適切而平衡的認識。
(二) 計畫方法、進行步驟及執行進度
研究方法
本計劃預計採取的研究進路有二,一是文獻學分析,另一是哲學式討論,簡述如下:
一、文獻學分析
佛教思想發展有其歷史軌跡,透過經律論三藏的典籍記載而保留下來。「三淨肉」之說亦存在於佛教史料之中,是故文獻的分析解讀成了從事研究重要的一環。論及佛教「三淨肉」的觀點,可見於各部派的《律藏》,如《四分律》、《五分律》皆提到「三淨肉」之說,以及制定此戒律的相關因緣,而以是否親身見聞取決觸犯殺生戒律與否,在《善見律毘婆沙》(赤銅鍱部)亦延續不見、不聞、不疑的「三淨」之外,進而提出見得食、聞得食、疑得食等規約。
在上座部佛教律藏《破僧犍度》、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記載佛允許吃「三淨肉」,乃至提婆達多提倡的嚴格素食主義者有所對立,甚而提婆達多批判佛和佛弟子吃肉是殺生,導至另立僧團的破僧事件。相關記錄在《十誦律》亦有記載,在漢傳佛教的《摩訶僧祇律》也記載佛教僧團未禁止食肉的規範。上座部佛教的《葷腥經》(《臭穢經》)也記載食肉不是臭穢,反而貪瞋癡才是臭穢,以此回應標榜素食的外道批評佛教僧團食肉是臭穢的。反觀在大乘佛教典籍中,以如來藏系為主的經典如《大般涅槃經》、《楞伽經》、《楞嚴經》《梵網經》乃至梁武帝所撰《斷酒肉文》等,卻皆主張素食,對於這些文本的制度規範及義理教說,本計劃皆將作文獻學上的爬疏分析。
二、哲學式討論
慈濟推廣素食,但素食不是因為證嚴法師提倡因此是對的,而是素食本身是對的所以證嚴法師才提倡。如此,素食本身是對的即需要一番綿密論證的過程。換言之,素食無關乎宗教信仰,不是某種意識型態的堅持,而卻關乎特定的哲學立場,以及哲學觀點下的道德實踐。 事實上,素食成為一種哲學主張,已不是什麼新鮮事,而始終是當代哲學討論的課題之一,如早在四、五十年前Peter Singer之「動物解放」(animal liberation)即持此論點,Tom Regan 之「動物權利」(animal right)亦早在四十多年前就提出,當中都涉及道德哲學(倫理學)的分析論證。
素食當作一種哲學問題,拉高到另一個層次,成為某種思想論理的過程,提供「理性存有者」一個思考論辯的空間(在youtube Animals Should Be Off The Menu上就有Peter Singer等人之辯論)。在《史丹佛哲學百科》(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亦有「道德素食論」(Moral Vegetarianism)的詞條,介紹長年來相關的研究討論,足見素食可作為一種哲學問題來細部探索、深度思辨。當然,素食不是玄思奇想的理論空談,而更在於「付諸行動」,一如Peter Singer、Tom Regan等人依著自身的動保護生理念,而過起素食的生活,讓素食行動成為某種哲學實踐,成為「人之為人」的價值關懷的一環。
預計研究進程與步驟
本計劃主要探討「三淨肉」是否為佛教徒所應食、當食,是故未必需要茹素的議論。對此,本計劃預計先分析「淨肉」的概念,指出以佛法精神來說,符合真正「淨肉」之規範乃是相當少見或至少是不容易的,而可能是一種「不見為淨」。其次探討「三淨肉」的實然與應然問題,說明歷史上典籍記載雖允許「三淨肉」,但在宗教上的精神理念卻是不食肉。再者,進一步指出「三淨肉」乃是方便說,在特定因緣條件下的權宜之計。第四,佛法的飲食觀當是以「慈悲」為緣,儘量避免對眾生的殺害,乃至一切物種的殘害,或者把傷害降到最低。第五,慈濟的「慈悲」乃是延續漢傳佛教的傳統美德,消極的不殺生,積極的護愛一切眾生,對內修清淨心、對外修慈悲心。
本計劃主要探討「三淨肉」是否為佛教徒所應食、當食,是故未必需要茹素的議論。對此,本計劃預計先分析「淨肉」的概念,指出以佛法精神來說,符合真正「淨肉」之規範乃是相當少見或至少是不容易的,而可能是一種「不見為淨」。其次探討「三淨肉」的實然與應然問題,說明歷史上典籍記載雖允許「三淨肉」,但在宗教上的精神理念卻是不食肉。再者,進一步指出「三淨肉」乃是方便說,在特定因緣條件下的權宜之計。第四,佛法的飲食觀當是以「慈悲」為緣,儘量避免對眾生的殺害,乃至一切物種的殘害,或者把傷害降到最低。第五,慈濟的「慈悲」乃是延續漢傳佛教的傳統美德,消極的不殺生,積極的護愛一切眾生,對內修清淨心、對外修慈悲心。
一、「淨肉」概念之分析
佛陀時代並沒有禁止肉食,在特殊條件底下肉食不應受到譴責,例如為了身體營養的需求等。此外,出家眾化緣托缽,為不起分別心,因此不分葷素,一律接受信施供養的食物,不過仍以「三淨肉」為原則。佛法說「三淨肉」(Skr. tri-koṭi-śuddha-māṃsa, the three kinds of "clean" flesh)具備三種條件:眼不見殺、耳不聞殺、不為己所殺。因此,佛教對肉食不是一昧的限制或禁止;相對的,動物自然死亡,而後供作食用,應沒有道德上的爭議,甚至可能被視為是某種「惜福」。
而這以眼不見、耳不聞、不己殺為「淨」的背後,可說佛教關心肉食取得過程中的合宜與適切。如此,可吃「三淨肉」,乃佛教對肉食的回應,但問題是多少人關心所吃的肉是否為「淨」肉與否呢?真正的道德爭議,是肉食生產過程中,動物是否被凌虐、有沒有好的生長環境、是否注射不明藥劑、是否製造環境污染、是否人道屠宰等的考量等;如果肉食的製程違反其中任何一項,而人類明知卻又去吃牠,那就是不道德的,在現代的意義底下,就不能算是「淨肉」。
肉食一如現代人開車一樣,排放的碳足跡,對環境是一種傷害,但人類很難因此就不吃肉或不開車。如此,與其讉責其不道德,倒不如嚴格要求把傷害降到最低;例如避免行駛柴油車,而多用油、電混合車,及安裝空氣濾淨器等。同樣的,肉食製程的每個環節,亦要所有肉食者共同監督、審慎把關,否則放任不肖業者虐待動物,卻自行大快朵頤,即有道德上的缺失,當然也不能視之為「淨肉」,甚至應當「罷食」以示抗議(若違法政府亦要嚴加取締)。
愛惜生命,慈悲一切有情眾生,是大乘佛法提倡素食的主要原因。在佛教來看,飲食是為了療形枯、成道業,而不是為了享受,所以素食若能維持身體健康,吃肉就是多餘的,主要是口腹之欲的滿足,口腹之欲下的葷食當不能視之為「淨肉」。尤其在環保意識高漲的今天,減少肉食來降低對地球的傷害,為下一代保留美好的生活空間,應是全人類應有的共識。
二、「三淨肉」的實然與應然問題
佛教的素食觀不只是從文獻典籍去找答案,非但是實然的歷史問題,而且也是應然的價值問題,當中的應然即關涉到宗教理想、宗教關懷、宗教情操、宗教使命等向度來認識與理解。 意即,佛教作為出世間的嚮往和追求,所重為應然的信仰實踐;然佛教流傳於世間,即此岸而彼岸、不離世間覺,也因此不能昧於事實、忽略實然。
佛法的修學或當於應然、實然之間取得平衡;忽略價值向度的應然理想、應然規範,不免有「去宗教化」之失,但太強調應然價值的信念灌輸,又不免有「迷信」、「洗腦」之失。 一如大乘佛法、大乘典籍成形發展的探討,如到底兩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是否開演彌陀法門,教導《阿彌陀經》的信仰與修行?──這除了訴諸宗教經驗的神秘解釋,再來就是宗教理想/想像、宗教情懷等之感同身受,如從「永恆懷念」觀點來認知。
可知宗教之真實固然重要,宗教之理想亦不可輕忽,前者關乎實然、後者重於應然,而宗教理想之信念指引、應然引導,乃信仰之所以維繫的關鍵之一。 佛陀時代沒有規定素食,不代表佛陀沒有主張素食,猶如佛陀在世未必宣說大乘典籍,不代表大乘非佛所說,否則即易於簡化或淺化、乃至於俗化佛教之作為宗教的特質所在。 因此,「素食」一如「大乘是佛說」,或應以迂迴方式得到合宜的理解;論證佛陀主張素食,好比論證大乘是佛說、是佛法一樣。
菩薩道是所有佛教徒都共同承認的(包括南傳佛教),佛陀即是行菩薩道而成佛,而菩薩道是為了普度眾生,普度眾生不免要廣行方便,也因著方便而開展出各式佛法,其中即包含彌陀法門等。相似的,佛陀是行菩薩道而成佛,行菩薩道要護念眾生,因護念眾生而不食眾生肉,不食眾生肉表現在慈悲素食的實踐上,也因此佛陀當是主張素食、鼓勵素食的,因方便、不得已而有「三淨肉」之說。
三、「三淨肉」是方便說
印順法師曾在《佛法概論》表示:「深深的覺得:初期佛法的時代適應性,是不能充分表達釋尊的真諦的。」如是大乘佛法的應運盛行,乃是可想而知的,不只是應該的、而且是必然的。當然這不代表「初期佛法」有任何問題,其仍舊表達「釋尊的真諦」,只是不足以「充分」表達釋尊真諦,相對於「就只是」(而以為「大乘非佛說」)卻為「不只是」,所說的是「不夠」而絕非「不對」,甚至在佛教義理中是最根本、最核心以及最關鍵的。
相似的,佛陀時代所主張的「三淨肉」,也有其時代的適應性,亦未必能充分表達釋尊的真諦,是以大乘佛法開展出素食之主張。一如聲聞自度解脫之有限,而有菩薩的普度眾生。佛陀的慈悲、佛陀的清淨,乃一切佛弟子所共同崇仰的,因此不管是不忍眾生受苦之大慈大悲,還是欲望節制之清淨梵行,佛陀在飲食上應當是傾向於素食。是以「三淨肉」只能視為是「方便」,而卻不能視之為理所當然,甚至是一種「不得已」,也因此佛教徒可以喫「三淨肉」,或應知道此背後的權巧施設,而能有意識、有自覺的食用,當然能不吃自是最好的!
可知,佛陀雖允許吃「三淨肉」,但實則主張素食,「三淨肉」主要是一種方便施設,而不能視之為理所當然。如前所述,佛教的素食觀不只是從文獻典籍去找答案,這除了是實然的歷史問題,也是應然的價值問題,當中的「應然」即關涉到宗教理想、宗教關懷、宗教情操、宗教使命等向度來認識與理解。
佛教作為出世間的宗教,所重為應然的信仰實踐;然佛教流傳於世間,即此岸而彼岸、不離世間覺,也因此不能昧於事實、忽略實然。 佛法的修學或當於應然、實然之間取得平衡;忽略價值向度的應然理想、應然規範,不免有「去宗教化」之弊,但太強調應然價值的信念灌輸,又不免有「迷信」之失。
菩薩修行一要清淨己心、一要護念眾生,也因清淨己心、護念眾生而不食眾生肉,素食即表現在清淨心和慈悲心的實踐上;也因此佛陀之主張素食、傾向素食是毋庸置疑的,其權巧開演背後的真實關懷不能不確切體認,廣大的佛教徒亦當積極響應素食的推動。
四、以「慈悲」為緣的飲食
佛陀時代不是不吃素,只是不方便吃素,不方便是因托缽受供,以平等心、無分別心接受一切信眾的虔誠布施;如此吃肉是「不得已」的,存在一定的道德兩難,若可以自由選擇當是傾向吃素的。而且即便肉食,也是相當節制,只許吃「三淨肉」而不是恣意妄食。
佛陀是慈悲的,慈悲的表現亦在於護生,尊重一切蠢動含靈求生本能,而既是慈悲護生,素食是再自然不過的;姑以下簡單三段推論形式表述之:
前提一:佛陀主張慈悲
前提二:慈悲的表現(之一)在於素食
結論:佛陀主張素食
或者說,佛陀主張不殺生,不殺生之美德亦顯示在不食眾生肉,佛陀自然而然主張不食眾生肉。當然,除了慈悲外還有戒貪;或可說佛陀內心深處主張吃素、認同吃素,積極而言(進一步)是為了慈悲,消極而言(退一步)是持戒或戒貪。
總之,佛陀時代不方便吃素有其脈絡背景與時節因緣,托缽乞食而平等受施是其中考量。而今日多樣化的餐飲選擇,吃素已然便利許多,當能吃素時自是不需為口腹之欲而犧牲無辜生命。除非「不得已」,因特殊身體需求或疾病理由,才勉強以肉食作營養補給,否則心懷悲憫、慈愛眾生,佛教主張吃素是想當然爾。
五、延續漢傳佛教的傳統美德
有人認為,佛教主張的是「不殺生戒」而卻不是「不食肉戒」,包括佛陀本身之托缽乞食亦葷素不拘,也因此南傳、藏傳並沒有素食的傳統,而唯獨漢傳佛教才有,藉此否定佛教徒吃素的必要。但素食不純然從典籍上歷史、制度等作考察,亦不是牽就於某佛教傳統的觀點,而也要從佛教的精神、思想、哲理和意境等來認識掌握。
有學者透過歷史文獻說明佛教不曾主張吃素, 但一如大乘起源、大乘是否為佛說以及《大智度論》是否為龍樹所作等,吾人淺見以為不只是歷史問題,而且還涉及到哲學問題。當然素食除歷史、哲學外還涉及文化、宗教等問題,時至今日還有營養、環保等問題。
儘管素食之「教證」不足,但「理證」卻充份支持;佛法之戒律制度及倫理規範當重於內在精神,而未必是規約的形式。藏傳、南傳雖沒有素食的傳統,但相信仍是鼓勵素食、肯定素食的,即便時空因緣不允許、不方便,但有些道場及僧人仍有意識的減量食用。 如十四世達賴喇嘛即多次表示素食是佛教的美德,他自己也減少吃肉的頻率,甚至曾有頗長一段時間全然素食,但最後因身體需求而不得不作改變;如今除非必要才偶一食之,大幅減少吃得量和次數(一、兩星期一次)。現今在印度的藏傳佛教寺院和佛學院不少已全然實踐素食,肉食情形有別於以往。[9]
素食亦是「佛教中國化」的一種象徵,雖然這可能起因於古代帝王(梁武帝)的功德嚮往,但至少也是一念之善與虔誠。漢傳佛教之優於其它傳統的佛教,其一就在於素食文化的建立,雖未必依於佛制,卻相當契合佛法精神,讓漢傳佛教更值得被欣賞和敬仰,而慈濟之「推素」可說是延續漢傳佛教的傳統美德。
研究特色:慈濟模型推素理念的探討
(一)、以素食為善行
素食是一種美德,不管是為了健康、護生、環保、簡樸生活等,只要是其中一種原因,都可說是美德的展現,都足以讓一個人往良善的方向發展。 若素食是一種美德,那葷食是不是一種「惡」呢?葷食是人情之常,因為絕大多數人都如此(習以為常),也就不以為意、不被認為是錯的。 若以葷食為「惡」,似乎太過嚴重;葷食雖不代表是一種錯或惡,但素食絕對是可以推廣、值得推廣的。 簡言之,素食是人性美善的一種表現,有識之士當以此為目標;尤其佛教徒基於慈悲護生的理念,更應該以素食為理想的生活模式。
(二)、素食之養生與養德
不少人吃素是為了養生,亦即過慣了大魚大肉的生活,身體負荷不了,轉而清淡、簡單的飲食。但大乘佛教鼓勵吃素除養生外,更重於養德,激發內在的慈悲心,愛護生命不食眾生肉。素食純然只為養生,而不在乎養德,這素食主要是停留在身體的層次;相對的,為養德而素食,便已提昇到心靈的修煉。反過來說,一個有愛心、悲憫眾生的人自然而然傾向素食,內在性情使他不忍有情生命受到任何毀傷。可知,素食主要是一念仁慈,如佛教的慈悲護生,或者儒家「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倘若如此,如果吃動物肉過程中,沒有任何苦的涉入,包括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因素,我未必反對肉食的,但事實上這些傷害不可避免,至少比起素食而言問題更為嚴重。此外,如果素食能從養生,再進升到養德,兼顧養生和養德,我想才是最好的素食實踐。
(三)、素食亦在戒貪
慈濟所承繼佛教之素食觀,其一亦是為了信仰的實踐;或者更確切的說,就佛法來看吃任何的東西都是為了信仰實踐,一方面清淨律己,另一方面慈悲利他。如此,凡是為了修行目的的飲食才是「正食」,而未必在於吃什麼或不吃什麼,一切都為「離苦得樂」作準備,包括自己的苦樂與他人的苦樂,從飲食中體現佛法的根本精神。所以吃的心態和動機格外重要,不論吃素或吃葷。就像佛陀在世亦不見得吃素,而是隨人供養而食;但佛之肉食絕不同於一般人之吃葷,而卻如「食存五觀」所言,不只是「正事良藥,為療形枯」,而且是「為成道業,應受此食」,意即不是為貪求美味而吃,卻是為了濟世利他而吃。可知,在正知正念以及慈悲誓願的修道前提下,未必刻意分別素食或葷食。但佛陀之肉食是有限度的吃肉,而且是不得已的吃肉,存在著「兩難」的抉擇,因此不能以佛陀吃肉為藉口來放任自己享受美食。
總之,不只吃肉是不得已才吃,而是任何的飲食本身亦是不得已才吃,而未必是想吃就吃。嚴格說來,如果不是在延續道業的發心下飲食,都可說是貪欲的象徵,而喫素若起貪婪之心,似不若吃肉而生清淨節制之心來的好,也因此說「防心離過,貪等為宗」。肉食和素食之間的業緣果報,猶然由心念動機來決定之。
(四)、「清淨心」與「慈悲心」
慈濟之推素理念,總歸而言或可從兩個面向來談:第一是欲望的節制,第二是悲心的長養。吃素就個人修持而言,是欲望的淡化、精神的純一;就利益眾生來說,是苦痛的減除、慈悲的滋長,不管「自利」或「利他」皆關乎心性修養。
如果一個人不食眾生肉即能維持生命、常保身體健康,吃肉無疑是「想要」而不是「需要」,屬於欲望過患的「心理」追求,而未必是「生理」所需。可知「清淨心」之少欲知足,有助於精神涵養與靈性提昇;心靈純淨的人對肉食的刺激反而不習慣、不喜歡。而相對於「清淨心」之「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卻有「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之說。
就個人而言是身心淨化,就動物而言則是利他實踐。佛法支持吃素的另一原因是「慈心不殺」,佛典即有「夫食肉者斷大悲種」之教示,大乘佛法之不忍眾生苦、不捨一眾生,素食是自然的傾向與必然的選擇;儒家之「聞其聲不忍食其肉」的「不安不忍」,意近於此。 其中「清淨心」是解脫道行者所重,菩薩道除「清淨心」外,更重於「慈悲心」,因此佛法就「清淨心」和「慈悲心」兩大向度來談素食。可知,非但大乘佛法鼓勵素食,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在條件許可下亦應是支持素食的(至少不會反對)。
總之,慈濟之「挺素」可從「清淨心」與「慈悲心」得到明確答案。近來再加上氣候變遷,以及吃得太好吃出一身「文明病」,是以基於生態環保、健康養生等,素食更是值得大力宣導、普遍推廣。
(五)、「人間佛教」的動物觀
在佛教中偶會看似矛盾的說法,如既聽到「人身難得」,唯人可以學佛、唯人可以成佛,但又有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的看法。眾生所指不限於只是人類,而是包含動物等一切有情生命,如動物亦有佛性、亦可成佛。其間之差異涉及到不同佛教經典的教說,各為不同佛教派別的見解,雖有所不同但仍是同中有異。
「人間佛教」以人為本,相對而言動物的地位是次等的,然而「人間佛教」實踐大乘精神,慈悲護生又是菩薩道的共同理想。由此可知對於動物有兩種觀點:一是動物為畜生道,也就是三惡道之一;另一是動物是人類關懷的對象,所謂的普度眾生,當中也包括了動物。 因此,如何判攝動物在「人間佛教」中的定位,當是值得探討的。本研究也盼能進一步研究人間佛教的動物觀以及動物在佛法中的定位。
研究應用性與預期之效益影響
過往慈濟推動環保與素食,因尚無疫情故感受不深,如今疫情瀰漫,證嚴法師有一種迫切感,因此在素食運動上「非說不可」、「非推不可」、「非素不可」。[10]對證嚴法師而言,這樣的「推素」、「勸素」,除善待有情眾生外也在拯救人類,視疫情之警訊是一種提醒與告誡。對於此研究主題的重要及其研究之應用性與預期影響,大致有四:一、建構素食推動的法義基礎;二、佛教徒皆樂於選擇素食;三、從佛教徒吃素影響全人類素食;四、減少或降低「推素」過程中的阻力。
一、建構素食推動的法義基礎
素食幾可說有利無害,除少數特例外,基於生理或身體需求而必須肉食,素食對於自然、動物及個人三面向而言利遠多於弊。就個人而言,在充足蔬果的營養攝取下維持身心清淡,減少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疾病,亦在不殺、戒殺的理念下長養仁慈之心;就動物而言,不再為口腹之欲,造就無數動物的苦難遭遇,包括不當飼養與凌虐宰殺等;就生態來說,畜牧業是溫室氣體的重要來源,大規模飼養對於土地、水資源以及空氣都帶來相當大的負擔。[11]
然「推素」理念的正向價值,除了從醫學、營養學、生態學,或者從哲學、宗教、動物倫理或生命倫理學,以及從環境生態保育等角度切入,也可以從宗教的觀點來探討;尤其慈濟是依著佛教精神所創辦的慈善團體,證嚴法師帶領慈濟人的「推素」運動,亦是本著齋戒護生的理念,因此進一步深化佛學論述,建構素食推動的法義基礎,或可以讓「推素」更見成效,同時也回應佛教徒「三淨肉」可食的質疑。
二、佛教徒皆認同素食、樂於選擇素食
所有人都吃素是一種理想,雖未必不切實際,但至少是相當高遠的理想,實現上當有其困難;初步能做的,或許是期望所有佛教徒都吃素(當然非佛教徒也可以吃素、也應當吃素)。 換言之,所有人都應該吃素,這涵蓋諸多層次上的複雜問題,絕大多數的人也不會認同的;而所有的佛教徒都應吃素,卻可視為是佛法知見的確認及佛教信仰的實踐。
所有的佛教徒都應吃素,主要基於「慈悲心的增長」與「清淨心的滋養」。不只漢傳佛教徒都應吃素,而是所有佛教徒都應吃素,當中涉及「佛教倫理學」進一步探索思辨。但若對佛法精神有所掌握,願意過著佛教修行的生活,吃素是因緣成熟下自然而然的選擇。 所以在素食推廣的第一步,乃希望佛教徒皆樂於選擇素食,如此就必須從佛法的觀點展開論述和研究。
三、從佛教徒茹素帶動素食人口增加
吃素涉及價值認同的問題,基督宗教沒有主張素食,反而視動物是上帝所創造,賞賜給人類依其需求而食用;但相信一些神職人員為了「靈修」的提升──欲望節制和愛心深化等,心甘情願選擇素食,在飲食的精神上相應於佛法的價值而更像是佛教徒。 雖然佛法肯定素食是明確的,但有兩種佛教徒或未必需要吃素:一是托缽乞食者,二是健康所需者。前者隨信眾之虔心供養而平等受食,葷素無分別而不需吃素;後者之肉食是「正事良藥,為療形枯」,乃是因為身體有特別需要,不得已而必須肉食。然不管是托缽乞食或健康需求,皆只限於「三淨肉」。
當體會到佛法精神,佛教徒吃素是相當容易理解,而且也非常值得鼓勵。因此,若要全人類吃素,先期望所有佛教徒都吃素,而要佛教徒吃素,先是漢傳佛教徒都吃素,畢竟漢傳佛教的吃素傳統由來久矣,但漢傳佛教的佛教徒吃素的比例有多高呢?恐還有不少努力的空間,也因此從佛法義理觀點來解析論證,盼從佛教徒吃素進而影響全人類素食,或至少免除佛教內部的「推素」阻力。
四、減少或降低「推素」過程中的阻力
「推素」過程中存在挑戰,也因此要在修正增益中優化開展;在實務層次上一方面強化論述力,使能在知識學理上站得住腳。可知「推素」一個重要體認,在於認知到素食本身是對的、是好的,此不只對於動物而言,亦關乎人類與生態等。換言之,不(只)是因為某一部經或某一個人作如是主張,所以應該吃素,而是因為素食合乎理、合乎善──因其自身之合理與美善,是故人們選擇素食,也因此大乘佛法及證嚴法師等才如是鼓吹。然素食本身之正確,即需一番綿密論證的過程,「多管齊下」來證成,包括豐富的知識闡釋與深度的學理分析等,才足以鞏固「推素」的說服力。[12]
[1]《四分律》卷42:「自今已去,若故為殺者不應食。是中故為殺者,若故見、故聞、故疑,有如此三事因緣不淨肉,我說不應食。」(CBETA 2021.Q4, T22, no. 1428, p. 872b4-7)《十誦律》卷37:「我聽噉三種淨肉。何等三?不見、不聞、不疑。」(CBETA 2021.Q4, T23, no. 1435, p. 265a3-4)
[2] 此可見康樂,《佛教與素食》,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
[3] 此如印順法師在〈關於素食問題〉一文所說:「佛教的出家制,本是適應印度當時的乞食生活。在這種生活情況下,對於一般食物,是無法十分揀擇的,只能有什麼吃什麼。這是適應時地的方便,在釋尊的悲心中,決不以三淨肉為非吃不可。所以將佛陀精神充分的闡發出來,在《象腋經》、《央掘魔羅經》、《楞伽經》、《涅槃經》、《楞嚴經》等大乘經中,明朗地宣說:佛弟子不應食肉,食三淨肉是方便說,食肉斷大悲種,(故意殺生)食肉是魔眷屬。大乘不食肉的教說,是絕對契合佛陀精神的。」《教制教典與教學》(CBETA 2021.Q3, Y21, no. 21, p. 102a6-11)
[4] 《大般涅槃經》卷4〈如來性品〉 (CBETA 2021.Q4, T12, no. 374, p. 386a17)
[5] 猶如依現今主流的學術史觀而言,佛陀在世未必宣說大乘典籍,但這不代表大乘非佛法,而可從多重面向去理解大乘佛法的發展始末與存在意義。可參釋印順,〈大乘是佛說論〉,收於《以佛法研究佛法》(CBETA 2021.Q3, Y16, no. 16, pp. 153a01-202a6)
[6] 如《賢愚經》卷4〈摩訶斯那優婆夷品〉:「比丘之法,檀越與食,應先問之:『此是何肉?』檀越若言:『此是淨肉。』應重觀察,可信應食;若不可信,便不可食。」(CBETA 2021.Q4, T04, no. 202, p. 375b29-c3)
[7] 除乞食而接受「三淨肉」外,另一就是因於環境的限制,如身處高原農作物種植不易,為維持生理或身體需求不得已而葷食,因此蒙藏地區肉食亦只能視為是一種方便,如印順法師說:「護生,是佛教的根本精神。這是一貫的原則,而在實踐上,是不能不適合環境,不能不適合根性的。從環境說:或由於乞食制,而方便的許受三淨肉;或由於畜牧區,而方便的習行肉食。」見〈關於素食問題〉,收於《教制教典與教學》(CBETA 2021.Q3, Y21, no. 21, p. 106a10-12)
[8] 如證嚴法師近來因應疫情所鼓吹之素食觀點,可見釋德𠆩編《辛丑夏秋大疫大教育》,台北:慈濟人文出版社,2021年9 月;以及洪靜原編《疫情下的叮嚀》,台北:靜思人文,2021年8月。此外如星雲法師所講<佛教對「素食問題」的看法>(收於《普門學報》第33 期,2006 年5 月,頁1-18)亦為一例。
[9]上述可見<This is what the Dalai Lama really eats>,以及youtube This Is What The Dalai Lama Really Eats
[10] 如證嚴法師說:「素食有助守護健康,尤其新冠肺炎疫情非人力能擋,對治疫情最好的藥就是素食,切斷人與動物的食物鏈,避免病從口入,也避免感染動物身上的病菌。所以現在非素不可、非說不可、非推不可,發揮完整的愛,使社會祥和、天下平安。」釋德𠆩,《2021年春之卷證嚴上人衲履足跡》,頁117-118。
[11]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逾2019年發佈報告,認為如果人們多吃菜、少吃肉,對抑制氣候變遷會有很大助益。此外,日本政府大力推廣植物肉飲食,在《2021年環境白皮書》納入素食觀念。https://www.japantimes.co.jp/news/2021/06/08/business/economy-business/white-paper-meat-alternatives-co2/ 檢索日期:2021/09/13
[12] 如在佛教護生觀及動物倫理的研究上,中文學界以昭慧法師為先驅,相關論述散見於《佛教倫理學》(台北:法界出版社,2001)、《佛教規範倫理學》(台北:法界出版社,2003)以及《《法與律之深層探索》論集》(台北:法界出版社,2009)等,近來與哲學家Peter Singer在動物倫理問題上進行對話,可參昭慧法師〈將人與動物作「平等考量」的理據──與效益主義哲學家Peter Singer 的對話〉,《應用倫理評論》第66 期,2019 年4 月,頁61-76;以及Shih Chaohwei, Peter Singer, "Animal Welfare: A Buddhist-Utilitarian Dialogue," in The Harvard Review of Philosophy, Volume 25, 2018, pp. 169-181. 可知,素食除關乎宗教信仰,亦關乎一種哲學見解,在特定主張下的道德實踐。素食作為哲學主張、倫理學立場,始終是當代哲學討論的課題之一,如早在1975年Peter Singer之「動物解放」(animal liberation)即持此論點,Tom Regan 之「動物權利」(animal right)亦提出四十年左右,當中都涉及道德哲學的分析論證。在《史丹佛哲學百科》(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亦有「道德素食論」(Moral Vegetarianism)的詞條,介紹長年來的相關討論,足見素食可作為一種哲學問題來細部探索、深度思辨。且素食不是玄思奇想的理論空談,更在於付諸行動,如Peter Singer、Tom Regan等人依著自身的動保理念而長年茹素。其它如Michael Allen Fox之 Deep Vegetarianism (P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9)等,都是「挺素」的哲學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