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蔬食的科學探究與人文論述
The Scientific Inquiry and Humanistic Discourse on a Plant-based Diet
執行方向與發展願景
本計畫執行所使用之「蔬食」或「素食」概念,主要以「不肉食」之廣義內涵為主。意即,素食型態雖有多種,動機也各不相同,包括全素或純素、蛋奶素、植物五辛素等,西方亦有 Vegetarian和 Vegan等差異。這裡的「素食」依證嚴法師的意思是不肉食──不食動物肉,而以蔬果等植物為主的飲食方式(plant-based diet),因此慈濟在宣導時亦以「蔬食」取代。
本研究計劃以「身、心、靈」三大範疇開展研究,除了理論性探討外,也包含實務、實踐的應用面向。
醫學院團隊成員,花蓮慈濟醫院羅慶徽副院長所提之「德式植物性調食對代謝症候群的影響」,有鑑於國人的十大死因中,心臟血管、腦血管疾病已分居第2名及第4名,家族中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的人,其患有代謝症候群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同時也提高了罹患心臟血管、腦血管疾病的風險,進而主張透過植物性飲食來增進健康、調理體質;羅副院長之研究助理洪友仕醫師曾前往德國蔬食調理醫院 (Otto Buchinger Clinic)進修,期能以「他山之石」,佐證植物性飲食和人體健康的密切關係,並以琉和敬健康教育中心所舉辦的淨饍食養營隊為例,深入經驗性的調查研究,進一步響應證嚴上人暨慈濟志工的推素運動。公衛系謝婉華老師任教於公衛系,長年任教健康諮詢管理及營養學等相關科目,認為植物為基礎的飲食將為人體健康帶來好處,期以「蔬食教育推動模式之實踐研究:以食育員培力計畫為例」之計劃,透過食育員培力來媒合學校端、社區端來培養親子食物技巧,藉以推動蔬食教育,而收長期健康提升、改善之效。生科系鄭靜明老師,以植物學為教研專業,預計從佛法觀點回應未來食品的科學研發,提出「食的省思—以佛法回應『未來食品』的科學研發」計劃,探討科研如何與佛法相應,從而改善人類食物獲取對地球生態環境的損害。
緣起與初衷
自COVID-19疫情蔓延以來,證嚴法師帶領慈濟志工宣導「大哉教育」,強調非說不可、非素不可、非推不可,積極向社會大眾傳遞素食/蔬食理念,並啟動各式相關的「推素」活動。
對於蔬食/茹素的推動,多以身心健康、護生愛地球之正向效應來引導,然而「茹素是對的」、「蔬食應該實行」等,背後顯然需更多的學理論述及思想論證,以顯發其普世性的意義價值,進而昭告世人蔬食的好處與重要性。
本計畫結集慈濟大學醫學院、人社院及教傳院等相關研究人員,嘗試整合「科學探究」與「人文論述」之雙重進路,各以自身專業領域的知識背景進行探索,企盼從不同視角建構出多元而平衡的研究成果,除了響應證嚴法師的「推素」理念,也期能禆益於健康飲食的教育推廣。
人社院團隊成員,計劃案主持人、宗研所所長林建德老師以佛學和哲學為專長,有鑑於絕大多數佛教徒未必是素食主義者,甚而以「三淨肉」的傳統說法來主張佛弟子不用吃素,乃至不需鼓勵素食,因而提出「不殺生vs.三淨肉:佛教為何主張素食?」的計劃,從佛學的觀點來論證「三淨肉」乃是一種「方便」施設,而非屬佛陀之教法本懷。宗研所簡玟玲老師亦為佛教學專業,除義理探究外亦關心修行實踐的向度,以「飲食與幸福──「食存五觀」的修證意涵與要旨」之計劃,探討佛弟子何以透過飲食作為一種修行功課,認為佛教飲食所達成的幸福,不只是世間樂而更是解脫樂;此由飲食觀法(「食存五觀」)淨化身心與深化定慧,除為自行亦兼化他,從而契入事理無違的般若深意,抉發佛教飲食背後的修證意涵與修持旨要。宗研所、通識教育中心鍾隆琛老師,長年開課哲學相關課程,包括倫理學、美學、生命教育、邏輯等,以「蔬食的美善價值與生命教育:一個哲學進路的探索」從哲學論述的角度,來探討蔬食背後所可能隱含的美善價值,以及背後表徵的生命教育意義。
總體言之,本計畫兼顧身心保健、價值反思與靈性關懷等各層面,從身心的調理、生命的探索再到宗教的解脫等,統括世間與出世間的綜合研究;期能以此響應證嚴上人的素食推廣,禆益慈濟素食運動的開展,在學理與實務兩方面提供堅實有力的後盾。
聯絡
地址: 花蓮市介仁街67號(人文社會學院)
電話號碼:03-8572677轉3211
傳真: 03-8526086
營業時間:一~五08:00-12:00;13:30-17:30。
六~日休息